也说从“不逾矩”到“立范”
客服电话
188-7738-5438
版权所有
HuiXin Co.,Ltd

 

  一、一堂发人深省的数学课
  [教学过程]
  1.课前谈话导入,引出课题“如何确定位置”。(板书:确定位置)
  2.活动1──记忆游戏
  ①活动要求。
  A.描述物体位置时,语言要简洁、清晰、准确。
  B.想一想,怎样才能准确描述出物体的位置?
  ②游戏活动汇报。
  桌子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?说说你是怎样描述的?
  ③活动小结。
  3.活动2──“我在哪儿”
  ①学以致用。用所学方法描述学校所在的位置(小组讨论)
  ②分组绘画。
  要求:a.路线图要简单、明了,能利用我们所学知识。b.相互交流,使你的路线图更准确。
  ③活动汇报。
  ④活动评价。
  4.课堂延伸:卫星定位系统介绍。
  附板书:
  确定位置参照物方向距离
  二、一段触目惊心的分析
  这是几年前,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执教的一堂汇报课。她是物理专业毕业的。由于学校的工作安排,让她任教小学一年级数学。乍一看此教学设计,是一个很“正常”的《位置与方向》的教案。翻看她的教案,定下的教学目标是:能准确描述出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三个要素;能够选择参照物,并能准确、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,画出简单的路线图;愿意把自己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,并且愿意倾听别人是怎样描述物体位置的。我问:“你认为这堂课是完整的数学课吗?”她回答:“我也不知道,因为我在学校学的是物理专业,工作前从来就没听过数学课。”……哦,一个本该教初中物理的小学数学老师!
  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这个教学内容,这是人教版一下第一单元《位置》中的一个例题教学。对于刚入学只有半年的孩子来说,教材要求“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,根据行、列确定物体的位置”就可以了,也就是说让学生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,如小红坐在第3组第2行,可以说“小红是第3组第2个”。那么对照前面这个设计,我们就能轻易地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。且不说她的教学方式是否合理、课堂驾驭能力是否欠缺、教学机智是否敏锐等等,仅仅看教学内容就足以让一年级的孩子够受的了,他们能听懂确定位置需要三要素“参照物、方向、距离”吗?他们能分组绘画路线图吗?他们能描述放在桌子上的物体位置发生什么变化了吗?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!这些可怜的孩子,真是难为他们上了这么一堂课。
 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。新课程实施近五年来,新理念已深入人心,几年前的这种尴尬事也不复存在,但是综观我们身边的数学课,类似的问题难道真的不存在吗?有人概括,现今数学课堂是“四没有”课堂:没有充分思考的时间,没有充分看书的时间,没有充分说话的时间,没有充分做作业的时间。不像科学课的数学课不见了,那么是不是现在的数学课就真的很像“数学课”呢?那就让我们从“不逾矩”说起。
  三、一些值得深思的概念
  《论语·为政》篇有云:“七十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“矩”者规矩也,法度也。无规矩不成方圆。按照有关专家的理解,这“矩”也就是“范式”,“立矩”就是“立范”。
  “看今课堂之花样翻新而并不有效,使我们常为教学目标的模糊和随意而迷惘;为个性张扬的泛化导致教材的扭曲或淡出而尴尬;为教学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的喧宾夺主而厌烦;为因刻意强化‘人文’,矫枉过正而排挤了学科本色而困惑……”这是著名学者周一贯先生的担心。如此种种课堂教学的“失范”现象,使课堂教学的“立范”迫在眉睫。在我国丰富的传统教育经验里有重“教学规范”一说,时下各校也几乎各有各的教学常规高招。无可否认,教学常规的出现,把不同的行为约束到一个比较接近的标准行为上,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教师的“教”,可同时也带着一种约束、监督,甚至是强制。而范式,是可以示范的一种形式,起着榜样作用,它最大的特点就是“保底而不封顶”,在人性化气息的今天,“立范”更显导引、激励、个性。但两者同时都具有“规范”的意思。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,我们一方面当然要用常规来约束教师的一些教学行为,另一方面,更需要用立范来引导教师向更优方向发展。
  四、几则感悟推敲后的思考
  教学规范,顾名思义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,从字面理解,应包括“教”的规范和“学”的规范。“教”是针对教师而言,要重在“立范”;“学”无疑就是针对学生而言,要重在“不逾矩”。那么“教”和“学”的规范究竟有哪些,作为我们又该怎样去实行或者要求学生去实行呢?在这里不能进行全面分析,但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:
  (一)教的规范
  “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,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”。
  1.教学目标,正确定位
 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、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,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目标。因此,教师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,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,恰当地处理教材,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。新课程强调把课程视为学习经验,在确定教学目标时,教师应当在研究学生上下功夫,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;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关的知识与技能;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,在学习动机、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困难;了解学生数学认知特点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的认知风格。这样才可确定教学的出发点,精心设计教学目标,为教学做准备。因此,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,应在认真学习和钻研《数学课程标准》和对教材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的基础上,明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,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,全面地、具体地、合理地、正确地确定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,实现“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;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;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”。
4.8分 ( 我要评分 )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立场。
发 表
跟贴 0 / 参与 542